触摸微观世界的分子 让思维张开翅膀
——记一堂生动的ALevel 化学课
2017年3月3日, 在学习了上周的分子结构这章后,国际精英课程中心白旭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了一项有趣的活动——建造分子结构模型。本次课堂,主要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方式。各组学生利用多彩的橡皮泥和寒假收集的二次使用的竹签,分别代表原子数和化学键,作为原材料用来建造碳酸根离子的结构。

白老师课前准备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们针对这几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课堂上学生分组针对其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展示,先是由某同学将小组课前预习的成果板书在黑板上,并由小组另外一名成员解说。每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课前学习的收获。


在分组建造碳酸根离子的结构时,小组成员根据提出的方案,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如根据所含的原子数和化学键键数,分别选择了不种颜色的橡皮泥和三根竹签来代表碳和氧原子。


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合作,配合的很默契。在动手建构的实践过程中,有些组的同学根据以往的知识,信心满满地操作时却出现了问题。他们将碳原子放在中间,然后连接了三根竹签,竹签的另一头分别连接了一个氧原子。本以为大功告成的同学们忽然意识到有一个化学键应该是双键,然而此时已经没有剩余的竹签可以使用。无奈,他们只好拆下所有原子后,将竹签剪短,重新组装调整使得每个键角都是120度后才大功告成。


其中有一组的实验非常成功,模型做的又快速又漂亮,这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时,颇为自豪,让他组同学很是羡慕。白老师借此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同样的原材料为什么不同小组不同结果,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与困惑,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与斗志。

随后,各小组代表纷纷自我剖析原因与不足。正如第2组同学感悟道:通过这样的实践,我懂得了为什么键角会是120度,因为模型真真切切地展示在面前,一个平面上的角被三个角所平分后,每个角的度数只能是120度。无论哪方面的问题,我们随时都该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第4组同学也总结说:在进行实际操作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构思和规划,否则就会闹这次费力不讨好的惨剧。如果先画出了碳酸根离子的结构草图,就会很容易地意识到双键的存在。虽说最后也做出了正确的模型,但却浪费了不该浪费的时间。

这节课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真正动起来了,教师讲课少了,课堂睡觉、开小差现象没了,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绝不能习惯于死记硬背,这将会可能导致在Alevel答题时明明感觉是懂的,却怎么也说不出来,更何况同学们还需要用第二语言——英语进行答题?
“探究”是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而“实验”则是“探究”的手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堂课要达到好的效果,除了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探究,让思维张开翅膀 让学习更自主。这样的做法,往往使学生更愿意学,学得更快,记得更牢,更进一步促进教学。

师生通过对新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探究,把学习由教材向外延伸,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对未知充满好奇,再寻求解释,这恰恰是学习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