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子:爸爸妈妈,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时间:2004/8/4 23:37:00 阅读次数:10167次
 

  中国青年报消息:

  “自从他父母走了以后,他逐渐变得孤僻”

  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汤家村8岁的杨复敏瘦得比照片上非洲难民的小孩好不了多少。她的爸爸妈妈出去打工有好几年了,她和刚满1岁的小妹妹由爷爷奶奶带。

  杨复敏怕生,不停地用手抓头说,他成绩不好,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不开心的事情也没法和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什么都不管,作业不做也没有人过问。杨复敏的奶奶说:“我和他爷爷都不认字,我们交了学费,学习当然该老师管,我们管什么?”

  在村里,杨复敏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9岁的小毛,父母1年前出去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爷爷。小毛一直拽着爷爷的褂子。他很拘谨,也很沉默,他的眼中夹杂着太多的东西,那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有的。

  小毛的老师说,他原来不像现在这样,自从他父母走了以后,他逐渐变得孤僻,不爱与别的小孩玩了。

  爷爷有白内障,腰弯成近90度,背着背篓,一只手拉着小毛。他说:“自己能做的就是让小毛吃饱穿暖,别的真的管不了。”对于小毛在学校的表现,他一无所知。

  老人们对小孩的心理、人品等没什么概念,觉得只要孩子不出什么安全事故,不生病,就算尽到义务了。

  “你们都不管我,我想咋样就咋样”

  “娃儿大了,管不住呀!”一对老夫妇正为他们14岁的孙子发愁。自从3年前儿子夫妻外出打工,他们眼看着原来蛮乖的孙子,成绩一直下滑到班上最后几名,经常逃课去网吧,还撒谎。

  “我们也不知道他咋想的,”老夫妇俩说,孩子爸爸打电话教训,孙子居然说,你们都不管我,我想咋样就咋样。“我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这么折腾下去,我们哪里受得了啊!我们只有睁只眼闭只眼,听天由命了。”

  无论是外出的父母能否赚钱回来,隔代教育的弊端都是一样的。祖父母大多是文盲半文盲,虽然很高兴帮忙带孙子孙女,但他们的观念十分落后,只是负责小孩的生活,对孩子的心理、情感等问题几乎从不注意。

  “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我很难过”

  一些留守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是积极的,可是又似乎缺了什么。

  15岁的小姑娘小希(化名),有1个妹妹1个弟弟,爸爸在她7岁时出去打工不久,有了点钱,就和妈妈离婚了。她说连爸爸长什么样子都记不清了,一定程度上她成了母亲发泄的工具。

  她不太爱说话,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妈妈工作挺辛苦。谈到妈妈回到家经常打她的时候,她显然不愿多说,眼中带着畏惧、躲闪、悲伤。

  15岁是花一样的年龄,但她流露出的更多是同龄人没有的忧郁。在她填问卷时,她这样回答:“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我很难过。”

  多数留守子女没有人督促学习,成绩不好

  竹篙中学初中部初三(10)班的老师林代建说,全班学生中留守子女比例高达70%左右。这些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较差,父母双双在外打工的孩子差距较大。

  他说,这些孩子的家长与老师的联系,多数一学期只有一两次。

  杨业军是高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所负责的班共有62名学生,留守孩子占40%。他说,从整体上看,这些留守孩子学习情况较差,但在做人方面比较懂事,也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有的表现比较偏激,但还没有出现不良嗜好或过激行为。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留守孩子在初中各班的比例都在60%以上,而在高中各班只有30%左右。林代建分析,大多留守子女没有人督促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

  初三(7)班班主任袁小军认为,留守孩子成绩不佳,主要有三个原因:隔代监护往往溺爱;亲戚代为照顾孩子,往往不愿多加管束,怕孩子父母埋怨;父母一方在外打工、一方在家的,也往往“教育方法单一,文化水平低,力不从心”。

  他说:“这里许多家长出外打工,最主要是为了给孩子凑足每学期的学费。谁不想回到家中,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呢?” (朱信宁 李响 彭艳 郭焰)

 

 
编辑:贵松涛 审核:贵松涛